寧夏西海固地區是我國西北典型的生態環境惡劣、經濟落后、民族關系復雜、政治敏感的區域。西海固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包括固原(原州區)、海原縣、西吉縣、隆德縣、彭陽縣、涇源縣、同心縣、鹽池縣,共7縣一區,占寧夏土地總面積的58.8%。西海固地區資源的顯著特征是光、熱能源、土地資源豐富,回族特色宗教文化資源豐富多樣;但與地區人類生產、生活以及人居環境建設密切相關的森林、耕地、草地等資源短缺,水資源極度匱乏。由于資源稟賦的約束,以及歷史上人類與自然氣候、自然災害的頻頻作用,目前,西海固地區面臨著水資源、耕地資源承載力接近臨界值、生態環境破壞... 寧夏西海固地區是我國西北典型的生態環境惡劣、經濟落后、民族關系復雜、政治敏感的區域。西海固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包括固原(原州區)、海原縣、西吉縣、隆德縣、彭陽縣、涇源縣、同心縣、鹽池縣,共7縣一區,占寧夏土地總面積的58.8%。西海固地區資源的顯著特征是光、熱能源、土地資源豐富,回族特色宗教文化資源豐富多樣;但與地區人類生產、生活以及人居環境建設密切相關的森林、耕地、草地等資源短缺,水資源極度匱乏。由于資源稟賦的約束,以及歷史上人類與自然氣候、自然災害的頻頻作用,目前,西海固地區面臨著水資源、耕地資源承載力接近臨界值、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土地沙化、荒漠化加劇、風沙災害頻繁等嚴重的生態問題。從歷史與現實的教訓來看,西海固地區人居環境不斷惡化的人為原因在于:對該地區氣候、自然資源以及豐富的回族特色宗教文化資源條件沒有清晰的認識,對自然環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當,對地域民族宗教文化的承傳與發展不夠。在當前城市化、生態移民進程加快的形勢下,西海固地區的鄉村聚落建設過程不但沒有繼承與發展傳統聚落營建智慧和優勢,反而脫離地域資源條件的約束、不顧民族地域文化傳承,盲目套用城市人居環境的建設模式,導致資源損毀與人居矛盾的加劇。使得原本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傳統聚落失去本真,帶來了地區居住形態的衰落與良好民族社區氛圍的喪失,更為嚴重的是將會激化該地區的民族矛盾。寧夏西海固回族傳統鄉村聚落營建規律及當前鄉村聚落的發展策略研究,能夠緩解寧夏西海固地區人居環境的矛盾,同時對于引導西北地區普遍存在的少數民族地區鄉村聚落建設具有啟示意義。本研究以特定區域自然生態環境、人文宗教與聚落營建的內在關聯作為研究切入點,綜合運用人居環境學等理論、方法作為指導,通過廣泛的調查與資料的收集,將西海固地區的鄉村聚落、鄉土建筑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揭示其中影響回族聚落分布格局、聚落選址、聚落空間結構、聚落形態中心、鄉土建筑營建技術、宗教建筑的審美藝術及裝飾技術發展、變化的主要因素、具體特征與特定規律。在此基礎上,結合當代西海固地區地域資源特征,生產、生活特點,提出當前西海固回族聚落的發展策略。 本研究主要內容包括:⑴歷史時期西海固傳統鄉村聚落演變歷程及特征。以寧夏地區社會歷史、自然環境變遷的軌跡為線索,研究西海固地區各個歷史時期聚落形成、發展、演變的特征,關注聚落分布格局、聚落選址特征、聚落形態與空間結構、傳統鄉土建筑形態與營建技術以及營建材料的變化特征,挖掘傳統聚落的演變機制,探尋應對地區資源、自然條件的生態文化理念、人居環境建設策略及傳統聚落營建的規律性因素。⑵西海固回族聚落營建與自然環境、回漢文化融合的深層關系研究。針對西海固地區回族鄉村聚落生態環境的惡劣、自然資源的極度匱乏、人文宗教思想的豐富多樣、社會經濟的落后等特定條件,以人居環境科學、建筑學、城鄉規劃學、人文地理學、宗教學、民族學等學科為理論指導,結合少數民族地區聚落研究已有成果,從自然環境、回漢文化融合兩個方面深入研究提取聚落應對自然資源環境的營建智慧以及受到回漢文化融合影響的聚落特征,進而探討其相互關系,探尋聚落營建與發展的關鍵點。⑶自然環境約束下、人文宗教影響下的聚落營建規律研究。研究通過剖析不同時期、不同尺度的西海固傳統聚落應對地區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建材資源等方面的營建實例,對回漢文化融合下西海固傳統回族聚落的宗教建筑特征、―寺坊形態特征以及民居空間進行了深入研究。系統總結回應地域資源、適應地區文化的聚落營建規律與適宜技術。⑷西海固回族聚落發展策略研究。整合以上研究成果,結合回族傳統聚落面對今天的快速城市化、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劇烈變化的前提下,在認真分析原有鄉土聚落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傳統營建技術的提升與優化途徑,為當前西海固地區回族鄉村聚落的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移民新村的科學建設提供借鑒。